项目介绍
莫高窟第55窟壁画数字化简介
一、方案背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南北全长约1.7公里。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其中存有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5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莫高窟敦煌石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经过了一千多年岁月的冲洗,受到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莫高窟石窟本体的劣化态势日趋严重,对其珍贵的彩塑和壁画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迫在眉睫。尽管我们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是敦煌石窟文物逐渐褪化趋势无法逆转,作为档案的摄影照片、录像资料也难以持久保存敦煌艺术的信息,敦煌石窟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敦煌石窟脆弱的塑像及其狭小的洞窟空间,与迅速发展的旅游开放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破解二者的矛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敦煌研究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的、高保真的保存敦煌壁彩塑的珍贵资料。 敦煌壁画数字化项目旨在以计算机多媒体方式保护、保存和重现莫高窟壁画、塑像、建筑、其他形式文物等内容。技术实现方面针对具体的需求支持以下几方面:1、基于300dpi高精度图像采集与拼接完成壁画高保真获取、保存、展示;2、数字化图像定位与测量;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漫游。 项目主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规范》,在保证文物本体不受任何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将莫高窟55窟的壁画以 300dpi 的高分辨率图像永久保存,数字化成果已经应用在保护、研究和弘扬等领域。
二、 第55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面积达585.6平方米,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前后。由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出资修建。
此窟为覆斗顶形窟,中央设马蹄形佛坛,后有背屏与窟顶西坡相連,佛坛上现存倚坐佛像三身,菩萨三身,迦叶和二身力士均为宋代的雕塑。这些塑像丰腴饱满,形象、服饰颇俱唐代遗风,规模则超过了唐代,是宋代塑像的代表作。佛坛塑弥勒三会彩塑,现存倚坐弥勒佛像三身,分别塑在佛坛西、南、北三边,成三角鼎足之形,以示弥勒三会,还有菩萨下三身,弟子像一身,分别侍立三佛之侧,另塑力士像两身,肩负弥勒佛座。是莫高窟保存最好的一组宋代彩塑,造型衣饰有唐代彩塑之余韵,为宋代塑像之精品。
窟内经变画数量众多,多达十五铺,壁画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鲜活的社会生活场面。

莫高窟第55窟-洞窟形制-宋

莫高窟第55窟-南壁-观音经变-宋
三、数字化保护依据
数字化保护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保证文物本体不受任何损害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严格依照《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规范》进行操作。
数字化工作内容流程为:前期调查研究所- -数字化整体方案制定--摄影采集--图像拼接处理--图像定位纠正--数据存储--展示。依据该流程与工作规范,实现莫高窟55窟的壁画以 300dpi 的高分辨率图像永久保存。
1. 数字化方案设计。对莫高窟第55窟实体建筑进行前期调查、测量和计算壁画面积、尺寸、空间距离和记录图像拍摄,并确定数字化对象范围;然后针对洞窟壁画中出现的图像采集和处理难点进行现场实验,通过实验获取可行的设备、方法、参数设置以及采集周期等;最后完成该窟数字化方案设计,指导数字化工程的实施。
2. 图像数据采集。图像采集时,铺设水平轨道,对壁画以正射影像逐格拍摄,光源采用自主研发的反光箱,保证壁画光线均匀,色彩高度还原。
3. 数据加工处理。根据采集张数、壁面曲率变化、壁画色彩、壁面位置制定每个壁面的拼接难度系数,对采集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裁切图像、确定色域空间、镜头畸变校正等;然后以十字骨架的拼接方式拼接整壁分幅图像,人工手动完成整幅图像的拼接;最后利用对洞窟的三维扫描数据,对拼接的图像成果进行定位纠正,校正由于镜头畸变以及拼接产生的形变,形成最终的图像成果图像。
4. 存储。按照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的要求完成前期拍摄和检查工作后产生的图像数据要安全、及时、准确地存放到服务器。
5、虚拟漫游节目制作。
项目预算
A、公众筹款目标:190.2万元,详细情况见下表

B、配捐使用方向:企业和腾讯配捐部分 的预算计划将主要用于项目执行方向,99公益日结束并确认了“企业和腾讯配捐”具体金额后15天内,再补充详细预算表。
C、该项目最低执行金额为1902067元,若最终所募善款少于“最低可执行金额”,善款的变更使用方向为类似 项目执行。
D、项目管理费,拟从善款总额中提取6%,用于基金会运行管理项目,并提取2%用于项目宣传。
执行计划
本次募捐活动计划向公众筹款金额为1902067.39元。
筹款结束后,进入工程实施期。按照壁画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实施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对莫高窟第55窟进行全面、高精度、高保真的数字化档案采集,在确保壁画安全的前提下,真实、完整地将敦煌壁画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下来;同时,将充分考虑捐款人的体验感,适当开放展示数字化采集项目成果。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严格按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做好工程实施及竣工验收工作,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项目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执行能力说明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简介: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于2006年4月成立,2014年更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先后通过十多年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研究,现已可独立完成石窟寺、土遗址等数字化方案设计、石窟空间三维重建、数字化信息采集、数字化图像处理、虚拟漫游制作等项目。
关于我们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是在国家有关领导的关注、国内外有识之士和敦煌研究院的支持、资助下,创办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1995年在民政部注册登记。
本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用公募资金从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的公益活动。
本基金会公益活动的任务是:接受关心和支持敦煌保护、研究事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自愿捐助;资助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与修复;资助有关敦煌学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出版;资助国内外敦煌保护、研究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同国内外有关团体、研究机关或个人合作举办与敦煌有关的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国内外有关团体、研究机构或个人提供敦煌学研究资料、科研成果、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
捐赠回馈
1. 所有捐款人可以在腾讯乐捐平台上及慈善中国网站上查询项目的进展情况;
2. 捐款额在100元以上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会提供捐赠发票;
3. 在参与腾讯乐捐活动的捐款人中,系统随机抽取100人,提供淡季免费游莫高窟的机会;
4. 大额捐款人,基金会将安排额外回馈及参与相关文保活动机会。
票据说明
感谢您的捐赠,为保障每一位捐赠人的权益,可以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申请捐赠票据。由于邮寄成本需要从善款中出,而善款需要用于公益项目执行,所以公益组织无力承担每一次捐赠票据的邮寄成本。按照公益组织内部人力、经费的综合考虑,捐款满100元以上的用户,可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担邮寄成本;捐赠未满100元的用户,需要您到付邮费,请您谅解!捐赠超过1000元的用户,可以获得捐赠证书。索取纸质发票,可在“腾讯公益-个人中心-我的票据”进行线上申请开具发票,申请后可在个人中心查看处理进度(目前仅支持索取30天内捐赠的纸质发票)。
还剩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