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参与腾讯公益
乐捐首页>项目列表> 慈善募捐 | 抢救老种子计划 | 腾讯公益
状态
  • 发起
  • 审核
  • 募款
  • 执行
  • 结束

发起

实名用户/公益组织发起项目

审核

公益机构审核并确认项目

募款

乐捐项目上线接受公众募款

执行

项目执行者线下开展救护行动

结项

项目执行者公示善款使用报告

960000

48926.5(5%)

捐款人次: 5279

项目介绍

它们已经丧失了3/4甚至更多,抢救老种子计划进行时

种子和土地,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

土壤耕作层消失了,人类文明就消失了,

自留种消失了,人类文明一样没有未来。

什么是老种子?是童年记忆中深秋时节母亲收获的一小筐南瓜籽、还是奶奶弯腰从地里拾捡回来的豌豆荚?……相信今天很多人已经分不清哪些是老种子,哪些不是了。即使那些从农村读书出来的人也一样。

“以前在农村,都有留自留种的习惯,水稻也好、南瓜、豌豆也好,这些都是老种子”,目前践行并推动10多年自留种保育的贺建增老师讲,在他们这群致力抢救老种子的人眼里,种子就是天大的事,那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中国是世界农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从现今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农耕地遗迹。考古证实,伏羲氏在甘肃天水一带,已经开始种植黍;红山文化遗址里,也发现有谷子;而湖南的城头山遗址、浙江义乌的桥头遗址等也都发现了水稻的踪迹。

“这些农作物的种子,与原产于两河流域的小麦、原产美洲的玉米一样,自被人类驯化以来,就一直滋养着人类”,贺建增老师在讲起老种子的重要性时,说起公元前496年吴越争霸一战,认为之所以出现“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场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国在奉送给吴国的稻种上做了手脚,煮熟后送给吴国,导致吴国第二年全国大饥荒,不战即已败了一半,何况战乎?

然而近数十年来,中国人在初步解决了温饱之后,另一个日益严峻的事实,却几乎被大多数人忽略了:那就是老种子在消失!而且消失得速度呈加速度进行!“这跟育种公司、跟农村经济的衰败等直接相关,比如育种公司推广的某些粮食品种产量更高、农民也愿意选择能卖得出价钱的作物来耕作,这样一些产量低或卖相不好的地方品种或老种子没人种,慢慢就消失了”,一位同样在从事自留种保种的民间人士称,不管是农作物种子、还是禽畜资源,现在都面临一样的困境。

201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世界粮食与农业多样性报告》称:人类栽培种植了超过6000种植物作为食物,但仅有不到200种具有显著的生产水平,而现在全球9种作物(甘蔗、玉米、大米、小麦、马铃薯、大豆、棕榈果、甜菜和木薯)的产量,就占到了全球粮食总量的66%。也就是说,养活人类的食物支撑非常集中且少(主要是9种),同时也就是大量的粮食多样性在丧失。从已公开科研数据看,20世纪,全球大约已有3/4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丧失,并且这个速度今天还在加剧……

 

找起来辛苦异常,但“能抢救多少是多少”

 

一个群体中,总有些人是比较早的觉醒者,这不关乎其学识、财力、社会地位与身份等。对老种子的抢救,亦是如此。虽无比辛苦,但他们往往一坚持,就是10多年。

老家山西原平的贺建增老师,跟很多走出农村的人经历一样:1993年兰州大学毕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798厂上班,后来去了外企上班,1998年进入深圳华为公司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大学我进去时是化学系,因为喜欢物理,后来转系学了物理系”,在一次演讲中,贺建增老师讲,他最终能走上抢救老种子、致力乡村振兴的道路,这在他的人生前半场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90年代时,我总在全国到处出差,每次回老家,对农村的衰败总是很心痛,希望能做点什么,但当时没能力、没实力”,贺建增老师讲,直到2004年,他和同学关掉了自己在深圳开的公司后,才开始真正重新返回农村。”我先是走访了中国农大、中科院植物所、农科院等诸多科研院所,虚心向研究人员取经,然后回到山西老家做了大半年的调研,跑了40多个县的200-300个村子,决定通过做有机农业来改变农村现状“,贺建增老师讲,正是在乡村做有机农业的过程中,抢救老种子自然而然成为他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以前各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老种子,但现在找老种子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我们引导农民的有机农业实践中,是要实现“化肥农药不进村,种子尽量自留种’,同时还尽可能地推动周边村庄种植或保留老种子”,贺建增老师介绍,在山西省太谷县,他们已经带动了10多个小山村参与保育自留种,目前共留住了50-60种自留种,粮食果蔬都有涉及。因为有些农民担心老种子产量低、影响收入,贺建增老师他们就采取对种了稀有老种子的农户进行补贴的办法,鼓励当地人尽可能种植。“一年补贴几百元,让老种子多留一点”,“有时是发现别人家还有老种子,就补贴人家,然后收获后再返一点老种子给我们”,贺老师称。

 

另一位参与抢救老种子的老师,在分享抢救蔬菜老种子的艰辛时讲到:像莴芛的种子,成熟后有花絮,裂开后不采飞走了,遇到雨天就烂在棵子里了,非常麻烦;分种子的时候,一家一户的小菜园子,或阳台、或楼顶、或庭院,要不了多少,蔬菜种子往往芝麻还小,要将它们分散入袋,会弄得头昏眼花,尤其是叶菜,如黄心菜、雪里蕻、黑白菜。箭杆白菜等,难以分辩……留种的时候,还要错开花期,不然串粉,下年就变异,真是辛苦异常。

 

有时候,能够在广大乡村找到或发现老种子,也还需要一点运气。2006年,贺建增老师在山西朔州的一个小山村,就意外发现了一种当地叫“羊眼睛”的花黑豆,是现在比较少见的老种子,而且它产量不低,也很好吃。因为这次巧遇,这种老品种黑豆得到了保留。“你可能想象不到,比较难找的老种子,竟是水稻、小麦、玉米这些看似很大众的种子,在我们的抢救行动中,很难找到它们的高产自留种,贺建增老师对此现象十分忧虑。

 

要知道,我国作为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有记录显示:此前仅水稻就曾保存有4.8万个种质材料,小麦保存有2万个种质材料,而现在国内主要推广的水稻、大豆和小麦,才各50个品种,玉米30多个品种。

 

建民间种子库,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参加抢救老种子的人自有一个圈子,彼此发现了好的老种子,大家也都乐于分享。圈子建立的过程,多半是老朋友+新朋友这样辗转认识而建立的。

据贺建增老师反映,近几年,全国不少省份都有人在自发做抢救老种子的事,甘肃、山西、东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在做,绝大多数都是在边生产边保种,只有少数人是为保种而保种,而每个人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企业家、老农民,也有学者、科研人员、市民等,只是基本上都是属于各自为阵、单枪匹马在干,还没能够形成有效地组织,整体力量偏薄弱。

 

比如山西万荣县,一位69岁的农村妇女,就自发保留了十几个老种子;河南信阳的许远国,一位60多岁的退伍老军人,也在参与抢救老种子计划;而江苏连云港市的蒋华成老师,从一名成功的商人,到倾其所有、坚持11年自发抢救老种子,在圈内广为人知,且已成功保留上千个品种的老种子,水果、粮油、蔬菜种子无所不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建成自己的‘斯瓦尔巴种子库’”,近日,蒋华成老师在微信中表示。

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种子库,是世界著名的种子库,其处于距离极点1000多公里的一处山体中。2008年2月26日,该种子库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这一种子库已收集了超过5000种的植物种子,登记最多的则是水稻、小麦和大麦种子,其中水稻和小麦已超过150000份材料,大麦超过80000份材料。斯瓦尔巴种子库也因此被誉为种子的“诺亚方舟”,人们希望在大灾难到来时,这里能够为人类生存留下一份生存希望。

“事实上,这些年也有人开始担心斯瓦尔巴种子库的安全,由于北极冻土加速融化,在气候变化面前,人类的这些努力很可能毁于一旦,我们搞老种子保护的,认为将种子分散于民,在广大乡村分散保留,藏种于民,反倒更安全”,“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老种子”,目前,贺建增老师正在推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老种子抢救网络,通过立足本地,对接现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民间保育机构、个人,形成“数据库+种子库”、“科研+实践”、“农民+市民”、“劳作+艺术”、“种子保育+人才培养”的立体网络,以改变当前老种子保育战各自为阵的状况。

“种子是最不应该商业化的领域,我们的抢救行动,一方面是在为民族和国家保存未来的希望,一方面这也是我所主张的基于全域有机农业复兴乡村(即一种基于有机农业的无污染、可持续、有文化、有内置金融、有人才流动的乡村复兴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贺建增老师称,在当前做好粮食蔬菜等植物自留种保育的基础上,未来也会陆续开展南方水牛、某些地方性特产牲畜、禽类等禽畜类的资源保护,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进来,一起抢救老种子。

项目预算

1、资金使用预算主要按下表呈现。

2、【善款使用预案】

本项目“最低可执行金额”为100000元,若最终所募善款少于“最低可执行金额”,善款的变更使用方向为保护种子的相关工作。

3、【管理费说明】

本项目须向公募组织缴纳10%管理费,用于执行机构行政工作费用,管理费的主要用途(成员的工资、办公费、水电费、交通费...)。


执行计划


抢救老种子项目实施计划书


在未来的一年内我们准备做如下几件事:

1、 开展老种子人才培养计划:成立由高校科研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在一年的时间内面向社会开展不低于25次线上线下(视具体情况而定)技术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民间保种人士和有兴趣、有志愿的年青人(含城市和乡村)。在培养民间力量的同时,逐步吸引体制内具有生态文明思维的学者、科研人员加入到我们中。

2、 每年召开一次保种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保种会议,吸引全国各地对老种子抢救事业感兴趣的各位同仁,互通有无,交流经验,集中学习,凝聚力量,在做好自身工作的情况下,把正能量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同仁加入到抢救自留种的队伍中来。

3、 支持在地建立种子资源库:根据不同地区的种植作物历史沿革以及在地保种人的实际情况,每年支持建立两所种质资源保育基地,既可以保育本地化的老品种,也可以吸收繁育普适性的品种,同时实现向周边区域辐射的功能,向需求者提供种质资源和相关配套技术服务。

4、 针对城市消费者进行的相关引导:①依托网络平台、微信公号、微博、抖音视频平台等为主阵地,开展有关老种子保育计划的宣传教育活动。②联合国内在蔬食、生机饮食领域有一定底蕴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以“老味道、新生命”为主题的美食品鉴会,以美食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关注老种子。③借由阳台花园、菜园的城市居住新概念,把老种子的代入消费者的视线。借由以上方式在引导消费者的同时,发展城市志愿者。

5、 制作中国种子地图: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一份直观的种子地图,让每一位想要参与老种子保育的同仁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同伴和种质资源,提高大家的沟通效率,降低寻找成本。

6、 稀有品种保育:寻找发现散落于民间的不具有可观经济价值的老种子,进行保护性种植,使之逐步恢复。

 

 



项目执行能力说明

本项目由耕读大学执行,中国绿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协助执行。耕读大学创办于2018年初,由北京璞育社会工作事务所、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全域有机农业协作组、衡荣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共同发起创建。爱故乡、酵道孝道、北京凤凰耕读书院、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等先后加入,成为耕读大学的联合办学单位。

关于我们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社区发展专项基金(简称:生态社区基金ECDF,Eco-community Development Fund)于2020年5月22日正式成立,是为了推动中国生态社区发展,特别是生态社区发展中生态社区体系及营建标准、生态社区教育及人才培养、生态社区产业链构建及发展传播等设立的专项基金。

票据说明

如果您需要捐赠收据,请将捐款记录截图、捐赠人姓名、捐赠数额、邮寄地点等信息,发送邮件至que@cbcgdf.org,我们的工作人员会为您处理。公益捐赠发票将在每月月底统一开具,并会在次月五号前寄出;5000元以上的捐赠将以快递方式寄出;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捐赠将以挂号信方式寄出;100元及其以下的捐赠需要自取,金额可累计集中开具(需提供捐赠截图或银行汇款回单);( 注:1、如该项目达不到原计划募款金额,无法执行该项目,会并入到目的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公益项目,并向社会公开。2、如该项目有余款,会并入到目的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公益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发起方/执行方

生态社区发展基金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社区发展专项基金(简称:生态社区基金ECDF,Eco-community Development Fund)于2020年5月22日正式成立,是为了推动中国生态社区发展,特别是生态社区发展中生态社区体系及营建标准、生态社区教育及人才培养、生态社区产业链构建及发展传播等设立的专项基金。

公募支持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善款由该基金会接收)

联系我们

公益项目及机构咨询:gongyi_tx@xiniuniao.org

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全国社会组织查询 | 非法社会组织举报 | 用户投诉与建议:gongyi_GZJD@tencent.com

视频信息 复制视频页面地址 复制当前时间的页面地址 复制调试信息 3.4.40 (2022-10-26 1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