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貉是什么?也许你听过“一丘之貉”这个成语,这里面“貉”这个动物就今天的主角了。
从分类上看,貉属于食肉目、犬科、貉属,是这一属现存的唯一物种,代表了犬科动物一类独特的演化方向。
看外表,貉的侧面看起来有点像狐狸,只是腿短了点、嘴巴方了点、肚子也大了点。再加上貉眼睛周围的毛发呈现黑色,像戴了黑面罩,很容易和浣熊傻傻分不清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本著名的动画公司吉卜力工作室出品过一部叫做《平成狸合战》的动画电影,讲的是东京一群快乐的狸猫由于人类不断扩建住宅区而面临生存危机。为了活下去,它们决定施展神奇的变身法术和人类抗争,却屡遭失败。最终狸猫们陷入了绝望之中,却在最后关头发现住宅区里面竟然绿意盎然。原来是人类发现了狸猫的存在,为它们营造了可以当做家园的人工绿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是一段美好中带着忧伤的故事,而故事里面那些能变身的狸猫,就是今天仍然顽强生活在我们城市之中的貉。与动画片非常相似的是,尽管不能幻化成人,但是貉真的具有一些神奇的变化本领;而且真实世界之中,貉的命运同样波折跌宕。
城市曾经给了貉一个安全又舒适的生存环境。随着原有的自然栖息地被城市化进程所破坏,大量其他野生动物消失了,而貉通过取食人类丢弃的生活垃圾寻找到了更简便易得的食物来源。它们的藏身环境也从利用其他动物的废弃洞穴和营巢于树根石隙,变成了寻找各种城市下水道和排污口。以上海为例,城区之中貉选择的巢穴包括了居民别墅阳台下面的裂缝、墙体的空隙、储藏室、桥墩的裂缝、煤气管道、废弃的下水道等等。

很难说垃圾分类是不是让貉更加容易找到可以食用的厨余垃圾图片/孙晓东
然而就在过去几年间,貉好像又突然丧失了这样的超能力,在各个地方的种群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这背后的原因没有人可以说清楚。在有些地方,居民看到貉和流浪猫争抢食物,直接要求物业杀死貉并且填堵貉的洞穴。在另外一些地方,城市建设清除了杂灌和土地,用水泥固化城市河道堤岸,用整齐划一的草坪和水渠替代了原本天然的环境。也就是在这些过程中,貉丢掉了冬天蛰伏的隐蔽所,也失去了夏季觅食的野地;它们会因为草坪喷洒杀虫剂和毒鼠药而中毒;它们可能因为河岸陡峭而溺亡。在这样的城市变化面前,拥有再强大的变身能力,可能都不够。

事实上,不仅是貉,刺猬、黄鼠狼、红松鼠……大量物种都会在城市之中遭遇威胁。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很难有效地规划和管理城市生态,让野生动物也可以在城市之中有栖息的空间和活力。

俗名黄鼠狼的黄鼬,几乎在各个城市中都可以顽强生存(摄影/王放)
作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公益组织,山水越发关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在华泰证券“益心华泰 公民科学家行动”的支持下,我们与复旦大学的王放老师合作,发起“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试图为这些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保留一线生机。
怎么做呢?我们会通过30轮调查,在长三角地区城市中的100个地点布设红外触发相机,探查城市野生动物的生活轨迹和需求;

不经意就错过的下水道,可能藏着城市貉的家庭(摄影/孙晓东)
我们会为20只貉及其他野生兽类带上GPS跟踪器,研究分析哪些公路和街区可以被它们作为家园,又有哪些街区成为了死亡陷阱;
完成数据的搜集分析后,我们会和城市林业主管部门一起,画出城市动物的“保护红线”,规划生态廊道,保护貉和其他动物的关键栖息地;

通过规划和设计城市的“野地”,为金花鼠这样的城市动物提供更好的食物、水源和庇护(摄影/王放)
而以上的所有工作,我们都会邀请你,作为一位公民科学家加入我们的调查队伍,成为城市生态的守护者。
下一个,是不是就是你?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实地拍摄)
通过公众志愿者进行城市生态调查,收集数据 城市荒野,“貉”以为家?希望通过你的捐助和参与,能让貉、刺猬、黄鼬也能生机勃勃地在城市中有一方小小家园!
项目预算
1、【项目预算】
本项目原筹款目标为850000元,预算如下表所示:

本期将继续开展野生动物调查、关注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的相处议题;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本项目不计划开展大规模栖息地改造,因此调低筹款目标至500000元,具体预算如下表所示:

2、【善款使用预案】
本项目“最低可执行金额”为1000元,若最终所募善款少于“最低可执行金额”,善款的变更使用方向为转捐到其他同类项目。
3、【管理费说明】
爱德基金会不收取管理费,该费用将通过其他方式另筹;
项目执行机构将收取10%的管理费,主要用于项目相关的行政支出等。
执行计划
(1)项目选点 (2019.9)
根据城市化程度和景观基本类型,将长三角区域景观城市化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景观基本类型按照自然地理概况和土地覆盖分类制定,分为七个类型。以上海为例,调查区域包括:一、城市化程度中低的区域,如崇明样区(崇明东滩)、青浦样区(青西湿地公园)等;
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如位于中心城区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燕南园等社区
(2)城市野生动植物调查 (2019.9~2022.12)
使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作为野外动物分布调查的主要手段,计划使用红外触发相机约200台。共完成至少10轮调查,每轮调查3个片区,持续60天。使用GPS定位颈圈作为动物迁移、扩散调查的主要手段,计划使用GPS跟踪设备约15台。其中10台用于貉的定位追踪研究,5台用于黄鼬、刺猬等野生动物的的定位追踪研究。同时使用植被样方调查作为栖息地调查的主要手段,并且记录关键的人类活动指标
(3)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威胁分析 (2019.9~2022.12)
生境评估方面,我们使用占域模型,将通过平均临近指数、斑块边缘面积比等景观破碎化指标,人工建筑物面积、硬化地面面积等城市化指标,公路密度、路灯密度等人类干扰指标、对于物种的适应性和应对人类干扰的状况进行评估。在物种迁移、扩散方面,使用空间标记重捕模型、电流模型等方法评估物种的迁移通道选择,研究物种扩散机理,识别关键廊道区域
(4)公民参与(2019.9~2022.12)
通过社交媒体招募市民,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和选拔的志愿者,分别参与红外相机布设、调查位点维护、数据库管理、植被样方调查、社区问卷访谈等环节
(5)社区讨论会 (2021.9~2022.12)
通过问卷访谈,收集社区居民对于城市野生动物的反馈。选择试点小区,开展野生动物管理试点工作、开展科普宣传和公众讨论会,并评估试点效果。
项目累计参与志愿者达100人以上。
项目效果
项目累计参与志愿者达100人以上。
项目执行能力说明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发起,2007年2月于北京成立的民间机构。山水秉承“基于科学与文化,实现生态价值,携手在地伙伴保护生物多样性,留住美好自然家园”的使命,以研究、实践、价值传递三种业务模式开展工作,在物种、森林与水资源保护、气候变化和社区共管机制方面均有建树,同时将自然保护与主流社会链接,吸引公众对自然保护给予更大支持。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20年度公益支出为9483364.73元。
关于我们
爱德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4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和国内最具影响的民间组织之一,爱德基金会旨在促进我国的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灾害管理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迄今为止,项目区域累计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逾千万人受益。
捐赠回馈
票据说明
感谢您对公益的认可和支持。爱德基金会可以为您开具电子捐赠票据,因系统结算延时等原因,捐赠完成3个工作日后您可在爱德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申请。申请步骤:请关注爱德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搜索“爱德基金会”,微信号:aide4321),点击右下角“申请票据”菜单,填写相关信息。电子捐赠票据申请后将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您,一旦开具暂不支持修改。如有疑问请咨询:025-83260800。再次感谢您的信任和理解。
还剩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