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当5.12汶川地震 遇上 母亲节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一个温暖的日子,这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Mother's Day),这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通常在这一天,母亲们会收到孩子们的送出的母亲节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
每年的5月12日是令人感伤的日子。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严重的一次地震。波及区域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5月12日既是5.12汶川地震11周年祭,同时也是今年的母亲节。 回想11年前,在那一次劫难中,有很多,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至今想起,也让人泪目。

摄影师邹森的作品《母爱·地震》获得第五届华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时过境迁,5.12汶川地震过去了11年,但有些伤疤,依然隐隐作痛
儿子,妈妈的心永远不变——成兴凤
北川居民成兴凤每年都会坚持写信给儿子贺川。她把信制成横幅,高高地挂在废墟之上。每年都去,已经坚持了十年。每一年,信的内容都有些许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信的末尾会留下一个手机号。这是成兴凤震后换的一个新号码,她担心儿子哪一天回家,会找不到她。
(图片来源网络)
坚守11年,新的生活也要继续
成兴凤一边坚持每年去祭奠儿子,另一边她也逐步开启了新的生活。这11年中,成兴凤去了儿子最想去的北京,开了一家川菜馆,在绵阳竹林新区按揭买了新房,还和丈夫还在安昌镇开了一家膏药铺。新的生活,平静幸福。
失去了女儿,丈夫也郁郁而终——杨建芬

(图片来自网络)
2008年5月12日,杨建芬16岁的女儿方娟在北川中学罹难。地震后女儿下落不明那段时间,杨建芬干起了志愿者,希望能够跟更多的人接触,得到女儿的消息。 可做了那么多,方娟最终还是确认遇难。
劫后余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
那些日子,杨建芬几乎每天都会梦见女儿方娟,终日以泪洗面。丈夫方永贵更是宅了起来,不愿出门,不跟任何人说话,以酒度日。也就在那段时间,杨建芬患上了抑郁症。
只有忘记伤痛,才能过好余生
有专业心理救援队调查,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少人脑子有闪回、噩梦,有亲人的画面,甚至有些人有自杀倾向。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尽早走出来,5.12后涌现了不少心理救助组织,参与到了救助当中来。他们组织活动、开展心理疏导、制定个案救助,用专业手段将这个劫后余生的人,拉回到现实当中。
幸运的是,杨建芬引起当时心理救援队的注意,她成了心理辅导对象之一。杨建芬接受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情况开始有了好转。“生活还得继续,女儿不在了,老公忧郁,我再不坚强家就要垮了,必须尽可能地走出阴影。”杨建芬说。
后来,杨建芬在试管婴儿尝试失败后,和丈夫一起收养了一名弃婴——洋洋(化名)。孩子叫妈妈时,杨建芬觉得女儿又回来了。
杨建芬和女儿洋洋 (图片来自网络)
洋洋(化名)上幼儿园时,杨建芬的丈夫因食道癌离她而去。虽然丈夫的离开,让杨建芬很伤心,但好在此刻她不是一人了,有女儿洋洋,还有志愿者、朋友们都在她身边,杨建芬变得更加坚强,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期待。现在,杨建芬还成为了志愿者,走进了更多家庭,帮助更多人走出阴霾,好好活下去。

杨建芬参与志愿活动获得奖状证书(图片来自网络)
她们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依旧还有人还没走出阴霾

49岁的邹文碧邹大姐,家住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邹大姐的丈夫今年51岁。儿子冬冬在“5.12”地震时去世(生前就读都江堰市聚源中学,离别时14岁)。祸不单行,2018年9月邹大姐因车祸造成右手和右腿受伤,从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目前还在做康复治疗。邹大姐丈夫不得不辞去工作照顾她,日子越发艰难。
长期帮扶邹大姐的成都老年知心热线负责人说,除了邹大姐,在他们的失独老人群落中,有不少女性在地震中失去子女,他们中有些人生活困苦,有些人郁郁寡欢难以融入社会。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来,我们在行动
今年5月12日,既是母亲节,也是汶川地震11周年祭奠日。为此,由成都市慈善总会联合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两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地震妈妈的母亲节》项目,共同为地震母亲助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迎接新生活,过一个温暖的母亲节。
虽然5.12地震已经过去了11年,当时的受灾的区域也已重建,新生活早已重新开启。但长期在地震灾区服务的公益组织还是发现,震区受灾区域的部分人群,特别是在地震中丧失亲人、及在地震中负伤的人群,心理上的重建还要继续。这当中有因丧失子女,无法再生育的家庭;也有再生育后,无法外出劳务,失去就业机会的妇女;也有受伤残疾,无法就业的人群;以及部分家庭再生育,再领养的家庭无法面对新的家庭问题等等。本次筹款将针对困境地震受灾女性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就业培训、家庭关系培训等方面,分为三大部分,具体如下:
1、筹款期间,将开展救助人员信息征集、搜集,筹款结束时,将公布受助人员名单和相关信息;符合资金救助条件的人员,将获一次2000元到5000元不等扶助金;该笔扶助金由成都市慈善总会统筹并完成发放工作;
2、地震失独妈妈生日会和慰问活动,由长期致力于失独老人关怀照顾的成都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执行,全年将开展2次生日会,2次慰问活动(暂定中秋节和元旦节);
3、地震受灾地区女性培育计划,由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执行。此次培育主要针对震区受灾女性群落,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创路未来”空间——为四川灾区的至少4个社区培养妇女抗逆力能力学习。如情绪管理、社交、解决问题和订定目标,增强与家庭、社区正面联系,从而提升妇女的生活抗逆力,以面对家庭变迁和生活挑战。本套发展课程包括抗逆力的三大元素及工作理念的整合。抗逆力的三大元素: 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以下简称为CBO的概念。
C – 效能感 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
B – 归属感 人若在被照顾及被支持的关系里,对这段关系存有期望并积极参与其中,归属感自然而生。妇女应该最少有一名关心或照顾自己的家庭成员,指导他们用积极态度,理解、支持及帮助参与课程的妇女朋友。
O – 乐观感 无论是个人成长或者是家庭的发展,帮助妇女相信未来是积极和充满盼望的。
(2)友邻学院——为至少4个农村或农迁社区开展全年20次包括生活技能、居家安全、心理健康、摄影摄像及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
(3)益动力——孵化培育社区妇女建立4个社区妇女联合会。培训4个社区共20位巾帼志愿者。加强妇女的能力建设和社区教育的意识培养。在项目结束前,各妇女联合会将可以独立开展至少2次以上的社区教育活动。
(4)妇女联合会——通过建立妇女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议题讨论,参与社区脱贫攻坚和困难人群关怀,带领儿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项目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 直接参与活动人数:2019年5月-2020年4月,共5000人次间接受益人数:2019年5月-2020年4月,共6000人次
项目预算
一 、项目计划筹集善款583598元,具体预算如下:

(1) 地震失独妈妈生日会和慰问活动地震失独妈妈生日会和慰问活动由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执行,该部分筹集善款共计66000元,预算如下:

(2) 地震受灾地区女性培育 地震受灾地区女性培育将由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执行。预算内容如下:

二、 管理费
1、项目管理费:该项目地震失独妈妈生日会和慰问活动和地震受灾地区女性培育分别由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和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两家机构执行,两家机构分别针对两项项目提取项目管理费用、运营人员费用,用于执行项目开展和机构发展。
2、公募管理费:成都市慈善总会收取总筹资的百分之三作为公募管理费,用于机构激励、孵化更多的优秀机构和项目,此外还支持该机构日常开销;
三、该项目最低执行金额为175000元。
执行计划
1、筹款期间5月-6月搜集和调研需要帮扶的人员信息资料;
2、筹款结束后开始制定具体执行预算表,并公布培育计划执行点位和时间表;
3、筹款结束后,在8月前发放救助人员扶助金;
4、预计在中秋节和元旦节开展两次慰问活动;
5、活动全部执行过程将在项目进展中披露;
6、明年5月前完成该项目并结项。
项目执行能力说明
成都市慈善总会于2009年12月成立,它的前身—成都慈善会于1995年5月成立。多年来,在做好日常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救助工作。2017年公益支出为7165858.23元。
关于我们
成都市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是由社会各界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团体和个人组成的非营利慈善组织,是5A级社会组织,是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总会以弘扬天府慈善文化、让蓉城充满爱为愿景,以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让更多人慈善起来为使命,坚持“党建引领,依法行善,慈善为民,信息公开”原则,开展助学、助医、助残、助老、济困、救灾等慈善活动。
票据说明
尊敬的捐赠人,感谢您对腾讯公益的关注和支持。为保障每一位捐赠人的权益,我们将为您开具捐赠票据。请在捐赠完毕后将捐赠人姓名(企业名称)、身份证号码、金额、联系电话、等信息当月通过微信腾讯公益直接申请电子捐赠发票。寻找开票路径为:打开微信—我—服务—腾讯公益—我的—更多公益记录—我的捐赠票据—索取电子捐赠票据。如有疑问,请联系028-87030103。
还剩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