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项目简介
“中国新民艺”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发起于2015年的项目。
项目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前期调研与合理配置,把民间手工艺的提供方(团体、个人或小品牌)与创新型企业连接在一起,用当代艺术和设计,开发出符合当今审美和需求的新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企业实践社会责任、建立起良好的公益形象,民间手工艺的提供方则获得更多资源、优化结构、发掘出自身存续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中国新民艺”的第一期从“织彩虹的人”独龙族开始。

织彩虹的人
在云南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藏着一个总人口还不到7000的少数民族,名为独龙族。由于其生活环境的与世隔绝、遗世独立,他们被称为“太古之民”。
长久以来,独龙族几乎与自然相依为命,人类社会的现代生活反而稍显疏远。过去的独龙族,生活悠闲而自然,以最原始的捕猎和采摘为生,自给自足。整整半年的封山期里,男子以饮酒消遣,女性则在家里织毯。

独龙族乡就隐藏在这样的高山里。

四周没有其他人类聚居地。截取自google map
独龙族织毯被称为“可以挂在墙上的衣服”是一张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的毯子,“日为衣,夜作被”。
传统纹样为多种直线条纹连续拼接,简洁明快,色彩绚丽,独龙族妇女因此被称为“织彩虹的人”。
当地妇女的纺织工具多为自制的腰机(踞织机),从剥麻、搓线、洗染、织布全是手工操作。织毯在独龙族数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
同时,这种简约大气,不带任何纹样的抽象线条,也与国际流行的当代艺术风格相吻合,便于进行艺术再创造,以及多种跨界合作。

上了年纪的纹面奶奶在编织独龙毯。图片来自新浪
彩虹之源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独龙族人仍靠单薄的滑索、摇晃的绳梯,胆战心惊地掠过水流湍急的独龙江上方,去到对岸。在“鸟路鼠道”走上整整7天,翻过3座高山,才能到达96公里外最近的贡山县城。
1999年,现代文明随着全国最晚修通的县乡公路通到山里,对族人来说,这是“第二次解放”,越野车和农用车终于可以勉强通过。即使这样,每年仍有足足一半的时间被大雪封路。
2015年底,投资10亿的隧道正式投入使用,封山期终于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但时至今日,他们乘坐公共交通仍然要花整整四天才能到达最近的机场。
从前独龙江的人们,就是以溜索出行。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1999年全国最晚的县乡公路试通车,族人夹道欢迎。来自全球摄影网
公路带进来的现代文明以汹涌姿态冲击着小族群的一切,流传千年、赖以为生的渔猎技能出于环保考虑被禁止,工业化也让手工织布失去了从前的重要地位。
长久以来的慢生活瞬息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虽有政府及各界的帮扶,独龙乡能开垦的农田不多,不适合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由于长期的交通不便,旅游业也未能发展成熟。
受限于于自然及社会条件,这里的人们主要收入来源是上山挖药,并没有其他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
族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读书,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选择返回大山中。见识过花花世界,再回到深山老林,其中苦闷无处抒发。据澎湃新闻报道,独龙江地区自杀率为中国年平均自杀率的40倍。
2015年,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发起了“中国新民艺”项目,寻找将民间手工艺和创新型企业有机结合的平衡点。通过借鉴企业的商业经验,对传统民间手工艺进行艺术化和现代化的创新,生产出符合现代审美与需求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企业实践社会责任、建立起良好的公益形象,民间手工艺得到创新改进,优化后获得现代化环境下的生命力。
通过对独龙族这个特殊民族的研究和关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新民艺第一期:独龙族手工艺帮扶项目”把人类学样本和博物馆馆藏,变成可以进入每个家庭的高端舒适家居用品,让独龙族文化在这个时代发展出自身存续的生命力。
新彩虹诞生
2015年4月,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上海素然服饰品牌、云南省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同到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独龙江两个乡、11个村、十余户人家进行实地走访。
与独龙族人进行深入交流后,选定了独龙族的民族传统服饰——织毯作为帮扶的切入点。

政府主导建设的新民居。
织布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都较小,并不影响独龙江地区珍贵的原始丛林生长,周边环境间接得到保护。织毯从“农闲时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变成了进入大都市家庭,极受大众认可和欢迎的手工艺产品。
独龙族妇女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社会地位亦有提升。织毯作为独龙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其珍贵的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2016年3月,BCAF与云南当地青创会一同邀请两位织女来到上海,由素然旗下环保品牌klee klee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与指导。
两位织女在klee klee 工作室接受培训。
族人长期居住在深山中,目之所见,全是满山苍翠。他们因此更偏爱明艳、丰富、亮眼的颜色。而现代都市偏爱冷静淡雅的色彩。
因此,在上海的一个月中,织女和klee klee 设计师一起研发、设计新的“彩虹”,实验织毯的新配色、新材质、新线条排版方案,希望将独龙族简洁优雅的传统纹样,与现代淡雅清新的配色有机结合起来,使织毯贴近现代都市消费者的审美,并将织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现代服饰及家居中。

织女在实验新配色的织毯。
两位织女回到独龙江乡后,组建生产合作社,发展更多织女加入生产小组。在农忙之外,织布机给她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慢慢织布
一期项目总共产出5个系列、48款产品,取名“naze naze”,取自独龙语“naze naze brao”,意思是“慢慢地织布”。
“naze naze”系列仅在klee klee 线下店售卖,一期商品截至2017年5月完全售罄,利润68115元将作为捐款全部投入二期项目中。
参加生产项目的织女每人获得500—2500元不等的酬劳,相比2015年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3503元,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织女使用传统腰机编织新的彩虹。
2017年,第二期独龙族项目已经开展,三位织女上海参加新一年的培训,其中,去年已经参加此项目的第一批织女花姐,将接受项目管理的培训,成为本族自己的项目协调员。
三位织女与klee klee品牌的设计师共同设计、打样新的款式和配色。


今年份的新配色
今年项目将增加新的销售渠道,首次在线上进行预售,预计订货量将是去年的两倍多,将招募更多织女加入项目为更多家庭和村庄带去新的希望。
通过这个项目,独龙族妇女能够持续地依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如彩虹版美丽的新生活。
2017年预算明细


2017年项目时间安排

捐赠回馈
捐赠回馈: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为所有捐赠人提供项目电子捐赠证书一份;请联系info@bcaf.org.cn 获取捐赠回馈。
发票索要说明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为捐赠满100元的爱心网友开具捐赠票据,索取票据请联系info@bcaf.org.cn (请注明交易单号、姓名、地址、邮编及捐赠金额,备注项目名称并附上“个人中心”中“我的捐款”纪录的截图)。
执行计划
关于我们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创新中国为主线的人文公民社会。
还剩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