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我对儿童医院排队等候有一种长长的恐惧感,医院的指示牌有,但是清晰度远远不够,每个抱着孩子的家长我想都很着急,不同的科室,厕所,开水房,问破了嘴,要是医院能设置的更人性化就好了”。
——北京一位快一岁孩子的父亲

“希望能够合理安排病人,在关注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医院能充分考虑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性化一点,增加孩子喜欢的元素,这样比较适合诊疗儿童。”
—— 一位刚当妈妈的90后
“作为一个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偶尔医生也有状态不佳的时候,可是小孩子生病比较难控制,不配合治疗,家长也是关心则乱,孩子一哭,家长就着急。累的时候,真希望家长能够让我安静的看一会孩子的病情和病例。
—— 从业10年的儿科医生

“我叫然然,我今年4岁了,我很害怕生病,因为我不想去医院,每次去医院妈妈都哄我半天。医院里什么玩的都没有,一进医院的大门我就想哭。医院里好多人啊,还有带口罩的叔叔阿姨,我想回家。”
—— 然然,4岁

每次带孩子去看病,都要鼓起打一仗的勇气,想想马上迎接你们的会是这样的场景:

但如果是这样呢?
1. 明亮的室内色彩,生动有趣的墙绘;

2. 趣味十足的主题游戏互动区;

3. 颜色亮丽,材质柔软又舒服的等候椅;


4. 穿着专业又亲和的医生和护士姐姐们;

是不是马上就有了动力出发?而这样的神奇医院确实存在。
【项目背景】
我国儿童就医环境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具有很多挑战。医生面临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每天精神高度紧张,身心疲惫;很多医院从设施和环境角度来讲,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考虑不周;儿童对就医有恐惧和抵触的心理,更容易使患儿家长因为紧张焦虑而产生情绪波动。当前的医疗环境更多是针对成人设计,而以孩子为主体的环境设计,是需要以儿童视角思考创设,才能满足成长需要。好的就医环境不仅有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加依从性,也能对孩子心理、人格产生影响帮助完善,从而提高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减轻家长陪同就医的焦虑情绪,缓解医护疲劳程度,减少医患纠纷,建立儿童友好和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项目发起】
2016年,以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门诊作为调研改造试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发起了“艺护成长”儿童就医环境改善项目。BCAF先后邀请了医疗从业者、儿童心理学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学术机构等跨资源共同协作,探讨适合儿童和其他使用者身体、行为、心理特征的人性化空间环境,希望能够运用艺术的力量,跨界联合,共同创造一个对孩子、父母、医护人员相对平静、舒适的就医空间。

【项目内容】
经过前期调研,BCAF与北京大学光华银泰管理研究中心联合组织“艺护成长”的儿童就医环境改善主题论坛。来自政府、公益、设计、艺术、儿童心理学等不同机构的代表在论坛发言和交流,就艺术与公益良性互动、艺术与设计如何改善儿童医疗环境,如何打造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等话题进行讨论和分享,在研讨会结束之后,BCAF也进行了线上线下征集意见,收取了来自大众的声音:
“护士姐姐的态度当然很重要。儿科的工作服应该是暖色调的,不要那么单调 ,要稍微活泼一些;也不能太少女,那样对男宝宝也不好,可以以蓝色为主,少女色为辅。”
—— 护理专业学生
“美观的同时,一定要更方便医生的行动。看病还是要专业,千万不要因为制服太萌完全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不能好好检查了。讲究颜色的搭配,所有的专业制服都有功能性,先满足功能性再表现美观。”
—— 微博网友
“除了吸引孩子及让孩子感到亲切有趣外,更重要的也是要让看病的人或者家长们感觉到医生及医院甚至这职业的权威和专业性,这才能让人感觉这个医生能用他的专业性把孩子的病治好,带给病者安全感。”
—— 微博网友
随后我们搭建专业跨界的合作团队组成项目实施小组。各方结合前期调研、讨论以及与协和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的持续沟通,最终确定了完整的儿科门诊改造设计方案。

方案中,在不影响就诊的情况下,设计师对门诊空间进行了主题化的改造,同时增加儿童趣味互动游戏专区。孩子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去医院,尤其在9个月之后的宝宝,这时候他们开始认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会产生恐惧感,生病时尤其缺乏安全感。如果医院的环境能够提供友善的氛围、亲和的色彩、以及可爱的卡通故事形象,从孩子原本熟悉的东西引导,这样孩子在医院就诊等候的时候,就能够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坦然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和各项检查。

于是,我们邀请了著名青年插画师汪啊共同合作,用其笔下最受欢迎的漫画形象——汪啊和虎虎作为主角,专门针对协和儿童门诊的各个功能区设计了“一起寻找藏宝图”的主题,通过漫画故事形式与来看病的孩子们进行互动。同时邀请爱心企业和志愿者共同绘制墙绘。


改造后的协和儿科门诊大厅主题效果
对于导视系统的设计,更加的清晰、明了化,这样也使得家长带着孩子问诊变得更高效,从而节省时间。到2017年4月,协和儿童门诊的大厅主体改造基本完成。
清晰的地面导视系统
由于孩子们要直接面对医护人员,所以医护人员的着装形象也很关键。服装设计师王天墨及团队和大夫护士们不断沟通,从多方因素考虑到色彩对情绪的影响,决定选择能让人放松心情的色彩,同时配以小的卡通装饰品,这样孩子们第一眼看到医护人员时就能感到亲切和愉悦;且结合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服装采用防皱、防静电、速干、耐磨面料,如此提供更多舒适感;侧面纽扣和内设暗兜的设计,也为医护人员存放就诊物品提供了便捷性。


设计师王天墨说:“和护士们面对面聊天,才知道原来的很多想法都那么不切实际。能做出让他们工作起来更舒服、功能性更好的衣服,且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美观,也要照顾到所有年龄层的医生护士,温柔可爱还要看起来专业,真的是不容易呢!医生护士工作太辛苦了,希望能让他们穿的舒服。”
就医环境和医护服装之外,等候休息区的座椅同样重要。本无设计室为此设计的门诊小沙发色彩鲜艳,造型可爱。首先,按照大多孩子的身高进行高度和尺寸设计;其次,四角采用铝制结构,这样与地面接触的时候可以防滑,同时模块化的造型可以根据医院空间需求灵活的摆放,随时增加和移动;小沙发选择三防面料便于医院进行清洁消毒,而对孩子,棉麻的材质亲肤柔软,更友好。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肖娟大夫评价:“这个项目能考虑到从环境的整体设计,到医护人员的着装改进等,增加家长和儿童就医过程的舒适度,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增加儿童的依从性,这是我国目前儿童就医环境改善最有效的一个方面。” 而护士长孙静则高兴的说到:“刚开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很有压力,总担心会有病人抱怨不便。现在改造后的小儿科真的焕然一新,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当我们看到小朋友们开心的盯着墙上的画入迷的看,专门跑到洞穴玩,甚至看完病都不愿意离开,我们大家都觉得真棒!”
协和医院儿科门诊环境改造还在进行中,未来艺护成长项目还将走进儿童病房和更多儿童医院。希望大家能加入我们,一起行动,一起改变。让我们的孩子能享有一个友好、舒适愉快的就医环境,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我们是谁?】
我们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成立于2008年,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的公募型基金会,我们致力于让艺术和设计能够更切实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让艺术真正为大众服务。我们成立了“中国艺术设计公益联盟”,力求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专业力量,去实现各界资源多元合作,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于是,经过多方的调研和探讨,“艺护成长”儿童就医环境改造项目便由此诞生。
【项目预算】
(2017年项目预算)
【您能获得什么?】
一、所有捐赠人都将获得项目电子捐赠证书一份,请在捐赠时注明所需的填写捐赠收据信息;
二、电子邮件索取捐赠票据,请联系INFO@BCAF.ORG.CN并提供交易单号、姓名、地址、邮件及捐助金额。手机微信支付请将交易信息中心捐款订单编号截图。电脑客户端捐赠请附上“个人中心”中“我的捐款”记录截图;
三、如果您的捐赠超过1000元,我们会为您快递纸质捐赠证书,并在项目宣传片鸣谢字幕中提及您的名字。感性您的支持!
执行计划
关于我们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创新中国为主线的人文公民社会。
还剩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