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项目现状: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看,由于永泰古城地理位置偏僻,区域经济不发达,环境恶化严重。因地区差异而导致的不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古城的保护开发是急需解决的。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后,对古城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急功近利的政治建树意愿的建设性破坏,对旅游开发商的开发采取默认和不作为,造成古城过度旅游以及商业模式化的破坏尤为严重。从我国的立法看,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条例》等,以及各省依据自身情况颁布的相关保护条例等。其中对知名度较弱的文化名城的古城保护较为不足,对具体的保护措施以及相关规范文件较少,因此我们认为对永泰古城的社会调查,对相关法律实施以及相关部门保护条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提高居民自身保护环境,保护古城具有良好宣传引导作用.
项目目的:
第一、调查永泰古城文化生态变迁问题;
第二、在新时代面临的人口锐减和古城存亡问题,并尝试追寻其内在原因;
第三、永泰古城在商业模式下的发展现状,现代商业古城镇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现行文物保护法下毁坏严重,相关保护法律实施现状,保护不足原因和相关问题;
第五、与其他文物古迹保护相比较,其存在的不足和欠缺。
第六、了解永泰古城历史发展,具有哪些较好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传承力度;
第七、了解永泰古城生态环境现状,最近几十年发生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第八、为永泰居民送水一百桶,希望缓解居民暂时的饮用水短缺。
项目文案:
中国历来有着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深厚土壤,造就了中华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然而甘肃永泰古城近十几年来,生态恶化,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泽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经济发达的区域的古城保护和保护开发,如云南,浙江,安徽等地。但对于相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古城遗址保护有所欠缺,特别在法律保护以及相关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情况下,具有较大困难。古城遗址在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艰难发展,有的甚至陷入存亡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泰古城修筑于1608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明政府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军事要塞。为我们了解历史和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具有代表性贡献。2006年6月8日永泰古城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类古遗址第210号。将通过对永泰古城这一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综合利用法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分析,对古城乃至我国物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调查201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永泰古城项目实施上的成果,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包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基本方针在永泰古城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项目重点调查永泰古城人的生存现状、传承文化的动力与机制,传承中遇到的困难,本项目将在调研摸清永泰古城居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永泰古城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当地人文资源开发和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古城保护以及相关部门法的成立和相应法律保护机制。
项目执行计划:
项目执行方:兰州理工大学环境保护协会
项目执行地点:甘肃兰州永泰
项目人员:8--10人
项目时间:2017年10月1日---2017年12月30日
项目技术路线:
提出项目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查、走访问卷﹣﹣﹣﹥确定研究对象的现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再次实地考察,调查走访,送水进家﹣﹣﹣﹥整理汇总,完善资料﹣﹣﹣﹥开展会议研讨,商量解决措施﹣﹣﹣﹥完成调研报告并提交。
项目研究进度安排:
前期计划(2017年10月1日---2017年10月20日)
1. 组织动员,建立项目联系平台,明确研究目的,与相关指导老师交流沟通。
2. 初步搜集相关资料文献,网络数据资料;学习相关科研知识与技能,提高科研基本素质。
3.对已经收集资料,文献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筛选,确定调研地点与线路,如甘肃永泰古城保护处等。
中期工作(2017年11月1日---2017年11月25日)
1. 进行实地调研,开展调查问卷、走访民众,进行照片采集,采访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古城保护条例的实施。
2. 整理总结调研成果,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经验。
3. 进行宣传活动,讨论永泰古城当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4.进行送水进家门活动,为每家每户送水。
后期安排(2017年12月1日---2017年12月30日)
1. 全方位、全渠道查阅资料,梳理资料,进行写作准备。
2. 各位成员进行各自部分工作汇总,资料整理,开展交流讨论会,老师,专家交换意见,完成报告写作。
3. 将项目实践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以及海报宣传等形式进行宣传,做出最优方案,完成结题报告。
项目预算:

项目发起方介绍: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全国性一级学会。1985年,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钱昌照、包尔汉等同志创办,现任理事长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同志。
中国绿发会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事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更是创新性地提出“中华保护地”的概念,快速、有效、动态地跟进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现状,对自然物种资源和文物古迹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中华保护地体系建设,主动补位职能部门保护工作的缺口和空白。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环境保护协会,是成立于2000年3月22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单位之一。挂靠于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分团委的一个以“联合可联合之人,感染可感染之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的环保公益类社团。协会成立十七年来,自2005年以来,多次获得“兰州理工大学 校十佳社团”称号,曾也获得“甘肃省优秀社团”之称。
开具捐赠票据说明:
如果您需要捐赠收据,请将捐款截屏文件、捐赠人姓名、捐赠数额、邮寄地点等信息,发送邮件至que@cbcgdf.org,我们的工作人员会为您处理。
1)公益捐赠发票将在每月月底统一开具,并会在次月五号前寄出;
2)5000元以上的捐赠将以快递方式寄出;
3)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捐赠将以挂号信方式寄出;
4)100元及其以下的捐赠需要自取,金额可累计集中开具(需提供捐赠截图或银行汇款回单);
善款接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具有国家民政部许可的公开募款资质)
注:1、如该项目达不到原计划募款金额,无法执行该项目,会并入到目的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公益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2、如该项目有余款,会并入到目的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公益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3、如果本募捐项目获得其他资金支持或取消的话,所募款项归入绿会公益基金用于支持相关相似公益项目。
执行计划
关于我们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全国性一级学会,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事业。1985年,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钱昌照、包尔汉等同志创办。
还剩1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