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11年7月

家暴噩梦:幼女希望妈妈改嫁

  家庭本应是避风的港湾,是温馨的所在,是和谐的殿堂,然而在暴力的阴霾笼罩下,家庭却成了阴暗的冰窟、危险的场所、诅咒的地狱。
  11岁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玩耍的年纪,是一个在父母无尽的宠爱中生活的年纪,是一个每天背着书包快乐的上学的年纪,可是这一切在马正英的生活中都只是奢望。因为妈妈遭到爸爸的毒打,马正英希望妈妈逃离这个家庭寻找新的幸福,由自己担起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这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是怎样一种力量的爆发。
  到底是什么促使家庭暴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演?家庭暴力又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存抵制家暴的法律法规到底起不起作用,存在哪些弊端?


 
解析家暴频发三大根源


  原因一:对传统观念的认同程度仍然较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性别观念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不可忽视。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有53.9%的男性和50.4%的女性表示赞同。受中国数千年离婚制度的影响,对妇女来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过门”,便“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
  因此在出现家暴的家庭中,很大一部分妇女会选择沉默,忍受家庭暴力选择“凑合过”。特别是已经拥有孩子的家庭,妇女往往会出于对孩子的考虑而选择隐忍过日子。
  原因二:家庭成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处于强势地位的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上依赖于他们,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通常会成为发泄的对象,并且大都表现出逆来顺受。而这种软弱的反应使得施暴者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沉重,长期的积聚需要得到彻底的发泄,一旦这种情绪被错误地带到家中,就很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自然而然,处于家庭弱势地位的成员往往就成为家暴的主要对象。
  原因三: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对酗酒、吸毒、重婚、包二奶等很容易引发家庭暴力的丑恶现象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手段。
  另一方面,社会的宽容又促进了家庭暴力的肆虐。家庭暴力长期来被视为家庭私事,在通常情况下,很少会有相关部门主动管理,尽管家庭暴力性质比社会上一般暴力恶劣,但它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

  
孩子成为家暴无形的牺牲品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长期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孩子身心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会变得毫无安全感,逐渐向怪癖或内向或者也向凶残方向发展。
  据调查,在家庭暴力面前,近六成的孩子选择“害怕,偷偷地哭”。而对于“家庭暴力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不少孩子则说出心里话:家暴“会影响心灵”“会自卑”“影响学习成绩”。
  业内人士认为“让儿童目睹家庭暴力也是对儿童的暴力”。有一种暴力叫忽视,即在有条件情况下,采取非具体的敌视、漠视,没有给孩子提供应有的关爱。所以,不经意之间,大人就对孩子实施了暴力。经常处于家庭暴力氛围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冷酷、暴躁、偏激的性格。
  长期处于家暴阴影下的孩子攻击性强、压抑、社会能力较差,与他人有互动的困难、恐惧、焦虑、爱发脾气、缺乏同情心。甚至,不少孩子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在家庭暴力冲突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幸福感会受到影响,将来也很难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

  
现存反家暴法律条文缺乏可行性


  我国现在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包括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法律体系。一定程度上,这些措施对于有效地预防和制裁家庭暴力有一定效果。
  我国现行法律针对家庭暴力虽有一些具体规定,但这些条款大都是从宏观上立论的,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妇女生命健康不受侵犯”等条文。在明确提到家庭暴力的《婚姻法》中也只是笼统的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只有在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并且所采用的是严格的界定标准。
  同时,现行法律规定对于庭暴力缺乏具体的制裁办法,缺乏可操作性。执法的主体部门虽然多但不够明确,各个主体部门之间的执法还需进一步磨合。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法律着重于制裁造成后果的暴力行为,对于多发性的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缺乏措施;着重于行为发生后的制裁,缺乏预防行为发生和制止行为继续的手段。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受暴者在遭受家庭暴力时难以寻求有效的保护,即使通过相关部门解决,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了,其影响甚广,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会造成不良效果。  
微博热议
网友评论
联系我们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1998-2009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