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聚焦“演变与传承” 第三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北京举行

[摘要]11月20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8)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召开。

聚焦“演变与传承” 第三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北京举行

11月20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8)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慈善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十余名来自学界、慈善的业界翘楚,通过主旨演讲、点评、对话和评述等方式,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慈善文化盛宴。论坛由北京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娟主持。

本届论坛主席、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致辞。他认为,公益界“奔波于帮扶与倡导之中,但其实我们还需要去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种内在的支撑,这种支撑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秉持开放包容、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通过倾听来获取向他人学习的喜悦,通过批评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通过讨论来赢得共同的提高。

主旨演讲环节,享有盛誉的学术大家、行业专家纵论古今、妙语连珠,结合各自丰硕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现代慈善文化经历了怎样的起源、演变和困境,慈善历史、慈善观念提供了怎样的支撑。

香港大学教授梁其姿以“明末清初以来慈善组织所开拓的公共空间”为演讲主题,结合翔实的史料,重点讲述了明末清初以来慈善活动的兴起、变化和发展,例如明末清初“善人”与“善会”出现的原因,盛清商业力量的慈善创新以及近代慈善机构的特色等。她提出了当代慈善组织面临的挑战:厘清当代财富的道德意涵、何谓善的社会等。“慈善行为是一个普适性的行为。所有有文明的社会,极力追求一个公平、善的社会。”梁其姿表示。

聚焦“演变与传承” 第三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北京举行

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秦晖以“慈善、公益、第三部门与社会创新——历史、逻辑中的来龙与去脉”为演讲主题,从西方公益事业的起源与演变出发,通过旁征博引和精彩分析,将慈善、公益、第三部门与社会创新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发人深省。他认为,第三部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构建与政府、市场的合作互补关系,同时推动公益创新。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何日生对梁其姿、秦晖的演讲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慈善”的概念始终存在,“中国慈善的一个共同价值观是利他,利他才能利己”。

陈越光在主旨演讲小结中表示,从主旨演讲和观点评述中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感受到对历史的梳理,也感受到论坛的文化精神。慈善史的研究本身就是慈善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从东西方慈善发展的历史中汲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解决目前慈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实务界公益人的深度对话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主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汪跃云、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劲、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行甲、佛山市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嘉俊,结合各自机构的发展,围绕对慈善文化的理解,社会组织自身的文化建设展开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为中国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创新思路。

李劲认为志愿精神、服务公共的目的是公益的两大基本精神。陈行甲认为,公益组织做社会实验是更高、更深一层的公益,应该把社会组织做社会实验当做一种文化、一种方法去理解。汪跃云表示,我们要做有抱负有胸怀的公益人,让中国的慈善成为世界公益慈善的一部分。窦瑞刚认为,慈善文化探讨的内容是隐含在慈善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部分,或者是思维模式的底层部分。陈嘉俊认为应该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科技各方事务关系的重构对慈善文化产生的影响。

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平就 “2018年中国慈善文化大事” 进行了梳理,重点评论了“全国多个城市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民政部发布:未来三年着力推进‘互联网+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西湖大学成立”、“MeToo事件发酵”等十个事件。他认为,公益行业承担着塑造中国社会的重要使命,公益的伦理要求必定要高于市场伦理。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作论坛总结发言。她表示,我们的文化研究、理论研究应立足中国社会实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公益慈善组织应坚守伦理道德的底线,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向全社会弘扬慈善文化。

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索建立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内核,以中国慈善实践为根基,适用于现代中国的慈善文化体系。2016年、2017年分别举办了第一、二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引起了公益慈善行业和文化领域的关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nneliu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公益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