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最后的秘密:老人排队赴遗嘱库立遗嘱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2018-10-18 09:00
0评论 收藏

最后的秘密:老人排队赴遗嘱库立遗嘱

工作人员告诉老人如何填写遗嘱预约表

北京很多老人选择将一生最重大的秘密留在这间不足60平方米的小屋里。

这里有老人从没对子女说过的一生中最温柔的话语,这里也留下过各种绝望的表情。

近两个月来,藏在北京西交民巷深处的中国首个公益遗嘱库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前,有约7500名老人排队立遗嘱,有老人天没亮就揣着房本赶来排队。预约立遗嘱的人数排到了明年12月。

遗嘱,在这里不再是忌讳的事,和“婚丧嫁娶”一样成了老人争相置办的项目。

10米外,人只看得清“北京第一登记中心”几个大字,“中华遗嘱库”这5个字小到需要凑到门牌跟前才能看得清。

2013年成立第一登记中心的第一个月,这5个字还是用的小篆,按该公益项目推动者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的说法,“来办事的人才看的懂,怕左邻右舍有意见。”

走进这间小屋迎面而来的是一间贴着“精神评估便民通道”几个大字的狭小房间,曾有老人在听到“精神评估”4个字后,以为自己被当成精神病,一度抗拒这里。

陈凯说,遗嘱库做的是一件连“给老人剪头发”这样的小事都有人管的情况下,长期被社会忽视的事,“你能想象大多数西方人在30多岁时就立好遗嘱了吗”。

目前,中华遗嘱库已经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西、上海、重庆等7个地区建立了遗嘱登记中心。截至2017年年底,中华遗嘱库已为老人提供了10万余次的免费遗嘱咨询服务,登记保管了约8.2万份遗嘱。

最忙的一天,遗嘱预约量有140人,工作人员忙到只能轮流去扒口午饭。从核验身份、遗嘱咨询、遗嘱抄写、精神评估到登记、录像等一套完整的程序下来至少需要2小时,一天最多只能为25到30名60岁及以上老人办理遗嘱登记业务,年龄是这一数字波动的根源。

一个在27个国家申请了专利的先生,也想把这份发明专利留给下一代,这是智慧的传承。

还有人为了应对北京的限号政策,把车子写进遗嘱,要在以前,这种用几年就报废的东西,绝不会有人写进遗嘱。

“高端俱乐部里认识的人也很高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欲将价值百万的高尔夫球球会俱乐部的会籍写入遗嘱里,让他的下一代有望跻身上流社会。

而支付宝、淘宝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遗产的继承在现实中也将成为可能。

有老人被医护推着病床躺着来到遗嘱库

老人王旭(化名)刚从一位家属手里夺回房本没多久,就硬生生地被另一位家属从加护病房,推着病床躺着,来到了第一登记中心。陪同的医护人员一进门就催促工作人员,老人只能在外待4小时,要抓紧为他办理。

“您多大了,想怎么分财产啊?”工作人员俯下身试探性地询问,而老人从始至终都在重复同一句话,“房本不能让他拿走。”

此举旨在初步评估老人的精神状态,结果是这位老人并不具备进入下一环节的资格。处于无意识状态的老人,并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也就丧失了自书遗嘱的资格。这是2015年,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主任尹艳贺遇到的第一个突发状况,那次让她傻眼的经历过后,“早立遗嘱”成了工作人员雷打不动每天呼吁的事。

最后的秘密:老人排队赴遗嘱库立遗嘱

中华遗嘱库已引入人脸识别功能

中华遗嘱库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2017年间,因健康问题导致无法订立遗嘱的比例高达64.05%。实战经验也告诉他们,“年龄”是老人遗嘱办理过程中最大的杀手,高龄老人在遗嘱订立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败下阵来。

如今遗嘱库采用的是“半打印式”的自书遗嘱,基本信息和通用条款打印,而关于遗嘱中遗产内容分配这一最重要的部分则需老人手写。事实上,这一200字上下的手写部分是不少老人的“拦路虎”。

一个月前,91岁的卢旺达(化名)老人瞒着子女,来第一登记中心修改遗嘱。这位老人最初的分配方案是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一套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平均分配给大儿子和二女儿。如今看到大儿子抚养小孙子有些吃力,便想将房子全归大儿子所有。

很顺利地走完前两个环节后老人被卡在了遗嘱抄写环节。尹艳贺记得,这名老人手抖得厉害,抄到第三行,字就开始打结了,只能再抄一遍,还是不行,不到200字的内容从早上一直抄到下午,字迹依然没能过关。最后,工作人员很无奈,“大爷,实在不行,只能帮您把之前的遗嘱撤了啊。”

更“不幸”的是北京一位88岁的老母亲,2014年第一次立完遗嘱后这位母亲病情加重,到了3年后再想修改遗嘱时,书写能力几近丧失,只能作罢。

身体好的老人20分钟就能抄完的内容,身体不好的老人需要写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险情的出现也常常让他们感到猝不及防。2016年,一位85岁的老人着实把工作人员吓得不轻。老人进门时还是笑盈盈的,写遗嘱写着写着突然犯了低血糖,顿时脸色煞白、直冒冷汗,工作人员赶紧给老人买来糖和食物,后来得知老人心脏竟放了3个支架,还没有家属陪同,硬是劝了好长一会儿,才把老人劝回家。

还有老人在医护人员和子女陪同下坐轮椅推着来的,担架抬着来的,更有甚者被推着病床躺着来的。遇到这种情况尹艳贺就忍不住反问,“您家老人这样,还怎么做遗嘱啊?”

就在不久前的8月,有家属和医护7人推着轮椅上的老人,风风火火进了遗嘱库大门,焦急的家属随手将药袋子往咨询台一甩,“我家老人要做遗嘱”,轮椅上老人表情麻木,一问三不知,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达标。

“现在才来立遗嘱,早干吗了?”尹艳贺无奈。

尹艳贺告诉记者,遗嘱库一直提倡的是老人可以不受任何人胁迫,独立来遗嘱库,在遗嘱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愿,而老人年纪越大,实现这一初衷的难度也越大。

防儿媳防女婿条款可能成为婚姻的炸药包

9月11日,身着红色碎花衬衫,黑色棉质运动裤的61岁贾姓老人来到遗嘱库,将北京朝阳区某处4楼的一房产写进了她的遗嘱,并指定只归他身患糖尿病的儿子一人所有,不作为儿子的夫妻共有财产。“媳妇对您儿子好吗”“好啊,但和我分着过呢,现在的女强人哪能和婆婆过到一块去。”

这位儿媳甚至试探性地问,“要不您这遗嘱也写上我的名字得了”。老人则不以为然,“现在的媳妇,你一给她,一甩脸就给你轰出去了,不敢写。”这位老人的选择并非个案。

在防儿媳和防女婿这一点上老人们表现得十分默契。中华遗嘱库2013~2017年间近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比例达到99.93%。

北京市精诚公证处主任李宗勇回忆,以往子女结婚,父母的遗产并不会指定留给某一方,默认儿子或女儿夫妻俩共有,而现在留给自家孩子个人所有居多。

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起我国的离婚率一路走高,同一时期,婚姻法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2010年后,老人在遗嘱中表示,财产留给自家孩子的情况变得十分普遍。

“十对里,三对已离婚,还有半对在路上,有些城市的离婚率甚至超过了50%”,李宗勇说,面对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会有天然的不信任感。

接触遗嘱公证20多年的公证员李辰阳毫不讳言,防儿媳防女婿条款是家庭和谐的炸药包,拆散中年夫妻的离间计。

试想老人去世后,儿媳或女婿看到遗嘱上,财产只留给儿子或女儿会怎么样?李辰阳问。

这并非耸人听闻。当场开启遗嘱宣读后,这位上海市普陀公证处的公证员观察到,有的夫妻俩有说有笑地来,妻子看到遗嘱后当场阴下脸的;有的夫妻俩牵着手来公证处,最后一方撂下一句话自顾自先走的;还有男士在拿到父母的遗嘱后瞪大眼睛对李辰阳说:“唉呦,我爸妈这样写,这个遗嘱我绝对不能拿回去,我们夫妻感情会驾崩的。”为此,实战经验告诉他遗嘱中类似条款绝不应该被提倡。

有时碰上犹豫不决的老人,李辰阳会多问上一句,“为什么要加这条呢,您儿媳对您不挺好的吗”,老人无奈地告诉他,“我就怕他们离婚。”“你写了人家才会离婚呢。”李辰阳苦笑。

尹艳贺则认为,按照逻辑这一条规定只在夫妻俩离婚后才真正有效。和结婚后夫妻俩获得的财产不同,遗产是父母留给子女的财产,谁都不希望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破裂后,对方带走一半。我国于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有趣的是,一位儿子在得知母亲写的遗嘱里没有妻子后和妻子开起了玩笑,“你看,我妈给我写了份遗嘱没给你”。这名妻子气得瞋目,“我都给你生了孩子了啊。”最后婆婆架不住夫妻俩闹腾,两天后急匆匆地找到尹艳贺,“闺女我要撤遗嘱。”

花五万元能多活半天你救还是不救

在遗嘱库,一张张幸福留言卡和遗嘱捆绑在一起,两张纸温差很大。一个字句冰冷、生硬,另一个温暖和煦,自带情感。留言卡里有对子孙的叮嘱、祝福,也有自己未竟的心愿。“更多的是爱而不是约束力。”尹艳贺说。

多位父亲和母亲想要淡化遗嘱有关“钱”的属性,在留言卡里给子孙们留下忠告:“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有,没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没有,切记,切记。”“一生不要为金钱奔波,要为喜爱的生活”。“拥有一些财产的物质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妈妈最希望看到你一生快乐”。

“妈妈给你买了3份保险,在平安保险公司的夕阳红保险,在你60周岁以后可以领取,还买了新华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保险,到70岁时如果没患重大疾病,可退还1万多元人民币……”这些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位家住石景山区京汉旭城的妈妈的忧心。

而留言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词分别是“幸福,快乐,健康”,寄予了老人们对子孙后代最简单淳朴的“厚望”。

留言卡里压轴的那句话常常和死亡有关。有老人在那句话里要求去世后,请子女务必将他的骨灰撒入海河为他送行,唯有如此他才能快乐地游向另一个世界。还有老人表达了相似的意愿,“丧事从简,古入东海,来的清,走的静”。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位母亲追求绿色环保的落葬方式,“妈妈走后,后事一切从简,不买墓地,将我的骨灰采取水葬或树葬等方式,一切铺张浪费的方式都是我不赞成的。”

这些卡片里最特殊的一张是妻子写给前夫的,妻子悔不当初,话里话外埋怨自己亲手将丈夫送去舞厅,遇见了让人痛恨的小三,不过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谅解,或许这位老人想表达的实在太多,以至于字与字之间挨得十分紧凑。还有老人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力劝自己“心高气傲”的女儿学会尊重自己的丈夫,包容自己的孩子。还有不止一位老人将对子女的爱意和祝福汇成了动情的诗句。

最后的秘密:老人排队赴遗嘱库立遗嘱

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解答遗嘱事宜

有的留言里前面的句子还是温情脉脉,而提到房子时语气突然变得强硬起来。“我和你们的爸爸奋斗一生,才有了这个房产,为了保住该房产,不允许你们售卖”。

9月27日中午,尹艳贺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来电,老人希望通过遗嘱了却自己的3个心愿:把所有财产给爱人;临终前若是得了重症,不抢救不插管,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进行遗体捐献。

“家属拿到遗嘱时老人至少去世半个月了,有关生前预嘱的和遗体捐献的内容我们都无法办到。”每次碰到这样的老人尹艳贺总觉得很遗憾,因为越来越多踏进遗嘱库的老年人想要把“不留骨灰,不留墓,不过度抢救,捐赠遗体,不做任何悼念仪式”这样的生死大事写进遗嘱,而老人得到的答复通常都是否定的,“对不起,这您不能写。”

“这在现实中太难办到了”,这位工作人员的小姨曾因下蹲起立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导致脑出血,医生当着家属的面问,5万元做个手术病人可以多活半天,你们救还是不救?毫无疑问的是,这位母亲死前还是痛苦地挨了这一刀,见了从外地匆匆赶来的女儿最后一面。

“其实就是让子女在现实和道德上作选择,父母病了你不救,别人怎么想?”这位工作人员说。

遗嘱中有关身后事的安排,最特别的是上海的一位失独妈妈,她希望在死后遗体不火化,全尸出境,和远在澳大利亚落葬的女儿合葬在一起。而此前只有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才能遗体出境,为此李辰阳和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nneliu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公益项目推荐